沈阳师范大学·好书荐读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好书角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好书角由图书馆负责建设与维护,联系方式:86592565(胡老师)。

信息详情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正文

2017-06-07 郭鸿昌 河南大学图书馆

1、什么是经典?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不断遇到“经典”这个词。如“阅读时代经典,建设书香校园”、“与经典相伴,随圣贤同行”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经典?

“经典”一词,起初在拉丁文里是指“第一流的”(first rank),特别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来人们也用“经典”代表一种风格,一个历史时代,一代能够凝聚一个时代规范的文化成就。后来,人们普遍认为,经典就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传承的作品。 然而,千百年来,“经典”随着不同的区域和文化背景被赋予了不同的内质。在西方,“经典”是指对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通过历史沉淀的卓越处理、引领文化风潮、对人类灵魂产生剧烈冲击的伟大作品等。

在中国,“经”在文化内涵中,通常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或称某一领域的专著,如道德经、诗经等。“典”,则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经典”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来,经典则多指受到官方正式评价、认可、推崇的文献著作,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意识形态性质,如历史方面的官修正史、道德伦理方面的钦定著作、宗教信仰方面的佛家经典等。

直到近代以后,中国才把西方的文学艺术成果及科学学说视为经典,如德国古典哲学、牛顿力学、莎士比亚作品等。在持守农业社会传统的古代中国,人们受土地的制约,普通百姓文化素养并不高,脚步难以放行,除了上谕、官书、祖训、家规之外,凡是不具实际用处的文学艺术、稗官野史都不受抬举,被压制在大雅之堂的阶下。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这一句话包含三重含义:(1)经久不衰的著作;(2)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3)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古今中外,各个学科领域内等都产生了诸多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诗经、易经等等。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作品成为“经典”是“永恒性”的。作品只有在历史的考验和沉淀中,被广大求知者认可的,才能成为“经典”。关于经典沉淀的时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应具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郭沫若、金庸、路遥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目前还没有成为“永恒”,还有待于历史的进一步沉淀和社会受众的认可。


2、我们如何判别经典?

判别经典的标准有三条: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沉淀;经过了社会求知者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某个行业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戏剧界的不朽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也均为文学艺术殿堂的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西方文学作品《悲惨世界》、《忏悔录》、《理想国》、《瓦尔登湖》等都是文学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作者创作作品的时间比较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浮士德》先后创作了60年,《战争与和平》10年;作家创作作品都是为了艺术,不带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另外读者认可的时间比较长,有些作品作家去世后多年才逐渐被读者所熟知。掌握了以上经典作品的特征,我们可以一下子从众多的作品谱系中找出经典所在的位置。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直接冲击人的心灵的;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好的中间传播媒介人,对于外国经典要有好的翻译和一流的出版社。我们优秀的翻译大师傅雷、朱生豪、叶君健、罗念生以及一流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等都在外国经典传播领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为什么成为经典

首先,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孟子老庄”于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伏羲周公文王之于最高哲学体系,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已经经历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都能够在作品中找到共鸣。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经典的必定是缓慢流行的。我们应该尊重经典,呵护经典,而不是滥用经典和践踏经典。

4、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经典著作,我们不但应该读,而且应该翻来覆去读。读“经典”适合于所有人,不读经典,自己的思想永远不会成熟和丰富。我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都要多读经典:

(1)阅读经典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极大程度地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好的经典作品往往是一部百科全书,如《红楼梦》、《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作品可以是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是一部历史巨著,也可以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也可以是社会教科书。往往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集中或者缺乏阅读技能而读不进去;或者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读这种做作品,产生不了共鸣。当我们耐下心、静下心来读经典名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社会的一切现象离我们如此之近,不知不觉中我们经常提及的那些“素养”、“广博”、“优雅”和“谦和”等都会内化在我们的灵魂里。这也是正是我们的大学要义所在,我们的校训“明德新民、至于至善”的目的也在于此。

(2)阅读经典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经典作品都是一些具有某种特殊影响的书,要么直接对我们的想像力打下深刻的印记,立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要么伪装成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我们无意识的深层记忆中,潜默移化地影响我们一生的行动。我们读经典,我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遗忘了很多的信息,过滤下来的一小部分就够我们终身受用了。经典,我们应该反复阅读,多次吸收,随大师同行,与经典相伴,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3)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发现人性的回归

人的本性应该是真诚和善良。人性只有归回到“真诚”和“善良”的本质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和谐。人性和谐,必然带来社会和谐、国家的进步。凡是经典名著,都是反映这个时代社会的主旋律,寻找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初相遇”,弘扬人性关系中充满正能量的“初心”。因而,每次重读经典都好像初读时那样带给你惊悸和感动;每次重读经典也都能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某种回忆。我们的记忆是零碎的,我们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出现暂停键,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回归。

(4)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远离社会的负能量

一部经典作品有时会不断地激荡起滚滚的尘埃和雾霾,但总是通过自身的净化功能把那些思想中的微粒子抖掉,留给读者的是寂静山林里清新的空气。首先是作品本身充满了正能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强大的正能量的磁场。作品教会了人正直、善良(如《悲惨世界》、《茶花女》);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如《理想国》、《公正》等);教会了人独处、淡泊(如《瓦尔登湖》、《道德经》),从而激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作家本身就是励志的好教材,很多作家几十年磨一剑,抛却功名和利禄,只是为了科学或艺术。

因而,经典作品往往都把噪音调校成一种舒缓的轻音乐,而这种舒缓的轻音乐很容易让人们远离尘嚣,远离社会的负能量。

5、我们如何读经典

我们经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论语.卫灵公》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读经典也是如此,以下具体谈一下读经典的方法:

(1)经典需要我们反复性阅读

《三国志》里有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人与人之间,“初见”往往很难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经典作品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陌生人,她内敛、深沉,人们往往发现不了其浑身通透的光芒。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能有个较深入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了。人亲近经典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读,再读,又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只读原文,暂不管注解;只读语句,暂不辩生字;只读精神,暂撇开不懂的文句。传世短篇经典,最好能背下来。比如中国传世哲学《大学.中庸》,短短数言,初读时能懂多少?再比如,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全文五千字,涵盖了天地间的哲学精髓,我们能理解多少? 我们大胆诵读,读经典和读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经典图书是人性的发露,字里行间均挥洒着智慧的灵光,读懂任何一个段落,或者读懂其中的一两句,便就有所会心,便不枉费,便可受用终身。

(2)经典需要我们交流性阅读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会促进理解的深入和新思想的生发。读经典,也是一样,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只能坐井观天。初读时,可以宅在家里,但当你对经典原文熟悉之后便需要多交流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就能够产生智慧的碰撞,带着我们走进经典的每一个片段。我很赞成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图书馆组织的各种读书社团活动,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集体读书分享活动。通过自己读经典,带动身边的人读经典;或者看到别人读经典,激励自己也要去触摸经典。

(3)经典需要我们知行合一地阅读

我们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高雅,而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质,提高我们的修养,犀利我们的目光,延长我们的生命,为了往圣而继绝学,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灵动和坚韧。所以我们读经典要知行合一,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时时刻刻用经典中的精华影响我们的行动。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经典中的精神就是“道”,“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文以载道,经典所承载的东西也是如此。所以,经典的东西就在我们日常的琐琐碎碎中,就在我们平时的日积月累里。平时,如果我们善于用哲学的方法对之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也可以产生自己的“经典”;如果我们用经典的精髓指导自己的言行,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人。

(4)经典需要我们静心地阅读

凡是经典,一般都不具有吸引人之处。其魅力,在于我们耐心地、静心地、细心地、恒心地去品读。某一个段落,或者某一篇章没有诱人之处,但通篇却是光芒万丈。读经典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财富,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名利,但是阅读经典可以对我们施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这是任何名利都换不来的。因而,经典,需要我们静心,需要我们忘却窗外的纷扰和嘈杂。有人说《瓦尔登湖》就是衡量一个人心静与否的晴雨表,如果你的心安静了下来,就可以沉下来品读;如果心安静不下来,最好还是远离这本书,你根本也读不进去。

(5)经典需要我们有选择性地阅读

在当今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是见了经典就要读。读经典,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版本、责任人、出版者。对于中国的传世经典,要选择名家出版社的著作:哲学或社会类的经典,应首选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的;历史类著作,中华书局应当为重要之选;文学类著作,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主。对于外国经典,我们要首选大师翻译的作品(当然如果有较高的语言水平,看外文原版的为上选);其次选出版社,西方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的皆为精品;文学类的还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最佳。


看经典,首先看原著,对于由原著改编的电影,还是看完原著后再看电影为好。

不要害怕阅读经典的苦,那是带我们去看世界的路.........